從國家戰略到地方實踐,軍民融合這一國家戰略要落地,不能“光腳”,需要穿合腳的“鞋子”。近年來,各地在軍民融合發展實踐中取得不少成就,涌現出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。譬如北京中關村、四川綿陽等地的探索就走在了全國前列,其他地區紛紛前來“取經”學習。但這些別人的“鞋子”,多大尺碼,合不合適,還是要根據腳的大小和腳下的土地來審慎判斷。
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,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,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。這不僅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,也在很大程度上困擾著各地的軍民融合實踐。一個鮮明對照是各地的軍民融合產業園:有的地方通過選商引資,騰籠換鳥,實現產業優化升級,紅紅火火;有的地方則招商引資,筑巢引鳳,為一方熱土注入發展動能;而有的地方,產業園開園后,門可羅雀,冷冷清清,大門生了銹,園里長了草,發展撂了荒。為啥大家都叫產業園,差距這么大?追問這種冰火多重天的現象,引人深思:各地條件不一,資源稟賦各異,軍民融合落地的“鞋子”也不盡相同。那些撂荒的產業園,實際上就是沒找到合腳的“鞋子”。
鞋子合不合腳,冷暖幾何,只有自己穿上了才知道。由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,各地推進軍民融合的條件存在先天差異,如何找到合腳的“鞋子”,需要各地在后天的探索實踐中,逢山開路,遇水架橋,用因地制宜的創造性實踐來回答。
東北地區一位省委主要領導曾說過,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所在,既要善于有中生新,又要善于無中生有。同樣的理兒,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作為開創性的偉大事業,也需要“在‘新’字上求突破”,呼喚我們做好“有中生新”和“無中生有”兩篇大文章。
具體說來,條件優越的地區,要實現“有中生新”。這些地區往往產業基礎好,經濟“底子”厚實,軍民融合落地手段多,主動性強。“有中生新”就是要在現有的基礎上,常換“新鞋”,做足“騰挪”功夫,把“落后產能”騰出去,為“高精尖”產業挪出地兒,立足優勢、創新引領,拓展軍民融合發展新空間。
而基礎薄弱的地區,要做到“無中生有”。特別是革命老區、少數民族地區、邊疆地區、貧困地區等欠發達地區的軍民融合實踐,亟待破題。這些地區,資源要素所限,沒有現成模式可借鑒,找到合腳的“鞋子”更難,缺乏推進軍民融合的原動力。對于推動軍民融合存在“坐等觀望”“霧里看花”和畏難情緒。真正的軍民融合“坐等”不來,如何從“無”變成“有”?強化國家主導,認識及時糾偏,實踐及時補位。眼光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,必須跳出家鄉的山山水水。主動走出去,對接外部資源。在國家、區域、省市的戰略版圖中,找準自己的位置,謀劃融合的方向,在多維空間實現更深融合,更大空間促進更大發展。
近期地方兩會,各地黨政一把手大都在談話中涉及“軍民融合”,再加上此前,各省相繼設立軍民融合發展領導機構,省委書記們親自掛帥,形成了“一把手抓融合”的良好局面。利好消息疊加,令人對2018年地方軍民融合發展實踐充滿想象空間。往前邁的步子已經抬了起來,怎么落地很重要。實踐證明,在軍民融合發展中,穿別人的鞋,走自己的路,可能會走彎路,繞遠路,只有穿自己的鞋,走自己的路,才能走得長遠,行得穩當。真誠期盼各地都找到合腳的落地“鞋子”,因地制宜走出自己的融合新路。